摘要: 原標題:教育投資的變與不變 教育行業(yè)是一個高速變化的行業(yè),不斷有新的品類、新的巨頭和新的模式出現,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可以看到傳統(tǒng)教育公司不斷
原標題:教育投資的變與不變
教育行業(yè)是一個高速變化的行業(yè),不斷有新的品類、新的巨頭和新的模式出現,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可以看到傳統(tǒng)教育公司不斷入局,政策引導、技術革新、產品模式升級對傳統(tǒng)的教育業(yè)態(tài)不斷顛覆,在當前局勢下如何去理解這個加速變化的行業(yè),從變和不變之中尋找投資機會是投資的根本目的。
首先要說的是變化。
相對于傳統(tǒng)行業(yè)來講,今天的教育行業(yè)已經不是一個漸進變化的行業(yè),而是一個指數性變革的行業(yè),科技層面對教育的影響,例如在線化,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AI 自適應學習產生的雙師模式,短視頻在營銷方面的創(chuàng)新等等都是科技因素帶來的改觀;在政策層面,因為教育行業(yè)的強監(jiān)管屬性,大語文、職業(yè)教育等學科都正在面臨革命性的利好。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政策、科技、經濟、社會這些單一要素的劇烈變化都在影響影響教育行業(yè)的發(fā)展,而每一個單一變化背后都擁有著巨大機會。
不變的又是什么呢?
我覺得可能需要重新去理解人完成一段技能或思維夯實的過程具體是怎樣作用的,這個也許是教育心理學的范疇。近幾年比較火的知識付費行業(yè)距離完整的教育路徑還有不夠完整的環(huán)節(jié),知識付費行業(yè)完成的是知識和是思想的傳播,是出版業(yè)的升級,但真正體系化的教育應該圍繞體系的知識,也就是圍繞教研、教學、練習、測評來展開,這個不斷學和練的反復滾動,是「算法」在人腦中構建神經鏈接的基礎方式,也是人認識新事物并且升級成技能的基礎方法。
我們經常會聊到的刻意練習和一萬小時定律都是基于這一規(guī)律在不同適用場景下的延伸。經過上百年打磨的線下教育中那些重要的因素:比如師生間的情感連結、同學間的競爭性和互助性、作為班級或學校存在的群體心理效應、課后練習和定期測試的夯實作用,都應該是在線教育行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圍繞人身上一些不變的的性質去優(yōu)化的重點。
我們對照經典電商中「人、貨、場」的邏輯,對教育行業(yè)的拆分。這個拆分背后的邏輯是供給、需求和連接,從用戶分層來看,以年齡為界,依據對人需求的拆解,從早教階段到素質教育,小學到高中的 K12 教育,大學到成人職業(yè)教育。這里面需求最集中,最剛需,復購意愿最高的依然是 K12 教育市場,但是增速相對最快的是素質教育市場。
從貨的角度,出版化的東西僅滿足人的基礎信息需求,是對內容的消費。隨著服務程度的加深,誕生了像叫叫語文,python 訓練營這類的公司,這類公司的核心特點是產品盡可能標準化,完成教學的過程同時讓受眾完成知識的積累,但是又以社群、練習題和班主任老師來完成教育過程中練測評的補充,提供教學知識外,買足教育場景的模擬,真正保證用戶在能力上或者是在練習上有完整的交付。最后的重服務其實就是典型傳統(tǒng)的一對一或者班課的培訓需求,遷移到線上做了解決。
這些重服務的需求,因為互聯網的連接真正觸達有需求的學生,并且用十倍好的效率復制原來的名師資源的傳播,今天在線教育 1.0 的階段,真正改變的其實是場景問題,場景的另一方面是技術的實現,以及流量分發(fā)手段。
原標題:更好地養(yǎng)育:培養(yǎng)能力,而不是消除行為 - 選本好書,讓生活松弛有度
觀察2024-11-26 11: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