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中小學生偶像崇拜現象的利與弊 凡事利弊同在,中小學生的偶像崇拜現象與行為也是同樣的道理。從教育的視角來看,偶像崇拜現象本身是屬于中
原標題:中小學生偶像崇拜現象的利與弊
凡事利弊同在,中小學生的偶像崇拜現象與行為也是同樣的道理。從教育的視角來看,偶像崇拜現象本身是屬于中性的,如果處理引導得好,就會產生正向的積極育人效果;反之,會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產生不利影響。偶像群體可以成為極好的育人教材,從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元素的挖掘、梳理與提煉,完全可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把握偶像崇拜中的教育契機
中小學生的偶像崇拜現象中蘊藏著教育的契機,應客觀地看待和評價偶像崇拜對于中小學生成長的引領與塑造價值。
1.目標激勵
中小學生的偶像中有不少人其實出身寒微,憑借著個人堅韌頑強、持之以恒的持續(xù)打拼才換來了今日的功成名就。這些人物身上積蓄了不向命運低頭、從人生低谷中勇攀高峰的滿滿正能量,演繹了一部部不屈奮斗史。某些偶像可以作為中小學生的精神支柱和奮斗路上的陪跑者,能夠發(fā)揮帶頭、鼓舞的榜樣作用,激發(fā)青少年的創(chuàng)造性及對于成功的不懈追求,有利于他們樹立超越自我、追求夢想的價值觀,從而促進個體的成長。
2.心理疏導
未成年人在身心發(fā)育的過程中,總有這樣那樣的成長煩惱,有些又不便跟父母、伙伴們講。郁郁于中不得宣泄,憋悶在心里久了、多了,可能會集聚成“心病”。
有的中小學生會跟自己的偶像“對話”,把藏在心底的小秘密跟偶像毫無保留地交底,這樣的“交流”最保險,可以避免被其他人知曉。崇拜的偶像為青少年消解潛藏的某些心理壓力提供了安全、平穩(wěn)的途徑,扮演著未成年人“知音”“出氣筒”“垃圾箱”的積極角色,這種無聲處的爆破與釋放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3.個性成長
個性指具有一定傾向性的、穩(wěn)定的、本質的心理特征的總和,是一個人共性中凸顯出的一部分。狹義的個性通常指個體心理特征的綜合表現,是個體獨有的并與其他個體區(qū)別開來的整體特性,有時僅指個人的品德、操行。
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想保持個性并不容易。一方面,我們的基礎教育理念和口號一直在呼喚學生的個性,這里當然是指共性之下健康正當的個性。另一方面,我們現實的管理制度更青睞于“一刀切”“整齊劃一”。
中小學生想保持個性很不容易,甚至要付出不小的代價。而很多偶像都是有突出個性的:周潤發(fā)的樸實親和與仗義疏財,陳道明的沉靜內斂與書香盈溢,樸樹的赤子之心與澄澈恬淡……偶像崇拜滿足了青少年塑造自我、追求個性的心理需求,促進青少年的個性形成與適度張揚,使其有機會、有信心充分展示自我。
4.擴大交際
偶像崇拜在中小學生中間較為普遍,恰巧兩人或者幾個人都共同追捧同一個或者同一類偶像(比如明星球員)的現象時有發(fā)生,這時偶像扮演了青少年之間人際交往溝通的媒介角色,實際上迎合了青少年的交往需要。偶像自身以及偶像人際圈的關聯與輻射效應,可以幫助青少年全方位、更深刻地認識偶像、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拓寬獲取學習資源的渠道,吸收和融合多元文化,更加全面地接觸和認識社會環(huán)境,乃至了解國際時事。
(二)降低偶像崇拜的負面影響
中小學生的偶像崇拜不可回避地有潛在的負面作用,足以引起家長和教師的注意,早發(fā)現、早干預,力爭把損失降到最低。
1、覬覦名利捷徑
與諸多憑借實力打拼獲得成功的名人不同,娛樂圈里有不少明星依靠諸多負面因素而一夜成名,花邊新聞、惡意炒作等負面信息并不少見,除了獲得超高人氣和粉絲擁躉之外,還基于此積累了不菲的財富。某些偶像非常規(guī)的所謂“成功”路徑對于青少年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和誘惑力,使其對于成功形成了畸形的認知和判斷,憧憬著可以憑借容貌、靠山、家族勢力等在短期內爆紅,奢望著不勞而獲、名利雙收、粉絲云集、呼風喚雨的生活方式。殊不知某些在公開場合形象光鮮靚麗的偶像“發(fā)家”的背后,并不排除存在著種種見不得光的骯臟交易,甚至違法犯罪行為。因此,要引導中小學生明白,世間沒有免費的午餐,即便有成名的機會,如果自身缺乏足夠的專業(yè)實力,德不配位,高樓的垮塌也是大概率的事。
2、價值觀跑偏
中小學生處于“三觀”逐漸形成的人生初期,是為人生長遠發(fā)展打下思想覺悟和道德倫理規(guī)范堅實基礎的關鍵階段。其本身對于是非美丑和流行文化與社交網絡文化中的不良、虛假信息還不具備足夠的辨識能力,如果長時間被某些偶像身上的“負能量”濡染,造成的思想危害可能會比較大:
排斥、脫離現實生活內容與環(huán)境,產生單方面虛幻的情感體驗,迷戀或向往遠離現實環(huán)境的人格形象和生活方式,形成不切實際、好高騖遠的心理與行為特點,借助某種非常手段快速走紅,過度沉迷于來自西洋或東洋的流行文化,特別是東洋流行文化在青少年之中迅速風靡,哈韓、哈日現象突出,等等。沉陷日久,容易表現為理想信念不堅定、價值觀念偏離大眾主流方向、缺乏崇高人生追求的消極現象,需要引起警惕。
3、過度強調自我
沉溺于對偶像言行舉止的模仿與遐想,容易亦步亦趨、失去自我本來的真實思想行為狀態(tài),與身邊人越來越不同步調。更危險的是主觀上把這些“特立獨行”當作是凌駕于同齡人之上的成熟與個性化,以強大的心理暗示來固化這種認知,拒絕各種善意的提醒和批評幫助,甚至對于這些“挽救”工作抱著排斥,乃至對立對抗的態(tài)度。這樣一來容易跟親友、同學形成有意無意的矛盾沖突,忽略集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道德觀念。還有可能因此而發(fā)生過失行為,如違反校規(guī)校紀等,也不喜歡接受正面道德觀的教育。對此,學校、教師和家長要通力協作,及時察覺學生的微妙變化,努力降低由于偶像崇拜而導致的負面影響。
4、影響學業(yè)進取心
中小學生如果在偶像崇拜方面不能夠較好地把持一個“度”,很可能會在偶像身上投入過多的精力和時間,而由于心智水平尚未成熟,又較難掌控好偶像崇拜與學業(yè)的關系??紤]到對學習的投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也不能保證一定能夠在同齡人中取得明顯優(yōu)勢,迷戀“一夜成名”的青少年,往往會認同“讀書無用論”,總想著在邁向所謂“成功”的路上有捷徑可尋,幻想著憑借從天而降的運氣和僥幸機遇“彎道超車”,能夠輕松達成目標。這在客觀上必然分散了原本應該對學業(yè)方面關注和投入的精力,時間一長,很難保證學業(yè)水平不會出現明顯的滑坡。
同時也應該看到,由于城鄉(xiāng)差異以及家庭經濟水平、性別、個性差異等因素,不同個體對于偶像崇拜的外在表現可能存在著較大的區(qū)別。如農村地區(qū)的青少年限于家庭收入和地方經濟發(fā)展水平,能夠到大中城市參與明星現場活動、模仿明星著裝服飾、購買某些高端用品用具等的概率會大大降低,這方面的支出也就減少了許多。但是并不代表他們思想意識層面的沉陷與癡迷會因此而相應地弱化,在“三觀”、品行習慣、言談舉止、人際交往、學校紀律和學業(yè)諸方面都可能會發(fā)生某些變化、產生某些端倪,這是農村地區(qū)學校、教師和家長需要關注的。
原標題:到2030年 北京中小學生體質達標優(yōu)良率將達60%以上 芥末堆文 近日,北
觀察2021-12-11 21: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