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第一批全職兒女,正在集體離職 在過去一年里,全職兒女,曾被認為是互聯網上最幸福的人設。 在求職市場不景氣的大環(huán)境下,一批大多出身小
原標題:第一批全職兒女,正在集體離職
在過去一年里,全職兒女,曾被認為是互聯網上“最幸福”的人設。
在求職市場不景氣的大環(huán)境下,一批大多出身小康家庭的打工人,把全職兒女當成人生路上的迂回戰(zhàn)術,在過去一年激流勇退,穩(wěn)穩(wěn)gap了起來。
他們的父母通常有錢有閑,看不慣孩子在外吃苦,而主動將兒女召回。“之前有陣子也眼紅想做全職兒女,可惜我媽說家里沒有hc。”
這一年里,全職兒女從網絡熱梗,演變成了社會現象,甚至成了這屆大學生最火熱的調研課題。
一些眼尖的博主發(fā)現,“全職兒女”才是真正的流量宇宙。“美食號難做,做全職兒女美食博主就有流量;vlog博主難做,做全職兒女一日vlog數據就好多了。”
年輕人把全職兒女當成了起號新賽道,并感嘆,“原來家才是最好的MCN。”
?。▓D/哇咔咔成長日常)
年輕人剛開始做全職兒女的時候,父母還很開心。但隨著時間流逝,生存境況則開始逐漸惡劣。
“第1個月我是爸爸媽媽的好大寶;第3個月父母開始小聲抱怨;半年之后,我就成了家里每個人都能說上幾嘴的、不成器的孩子。”
為了應對父母,網上有人梳理出了全職兒女的生存手冊。
想要在家過上舒坦日子,必須得有個正當理由,以至于不少年輕人把生活玩成了大型角色扮演。
有人假裝考公考研,實際上去圖書館博物館吹空調,有人假裝出門兼職,“實際上是去飯店門口取號排隊,號到了假裝自己有事吃不上,幾塊錢賣給別人,賺杯奶茶錢。”
甚至有人直接給父母畫餅說要考博,“爸媽不懂,只覺得考博聽起來就是個周期很長的大工程,這招可保長久平安。”
一年之后,有的全職兒女上岸了,有人重入職場,也有人還在尋找人生方向。盡管這一年的經歷各有不同,但他們都普遍認為:當全職兒女這一年,是他們人生中破防次數最多的一年。
全職兒女,
從被寵到失寵
曾經年輕人對全職兒女的想象是:“居家辦公絕不內卷,情緒穩(wěn)定沒有內耗,與其做社會邊角料,不如回家做父母的寶,還能順便領點生活費。”
然而回家面對的第一個真相是,錢是看心情給的。
“剛做全職兒女的時候歡欣鼓舞,每天打打下手就能領點零花錢。日子久了,每個月只給續(xù)社保的錢,多出來的部分只夠買菜的。”
失去了經濟大權之后,本想踏踏實實在家休息的全職兒女,成了偷感最重的人。
“買啥都覺得貴,不敢喝奶茶,再也沒買過盲盒了。買東西只敢上某多多,怕多花了兩塊錢又挨罵。平時會更留心家里缺什么,冰箱始終保持是滿的,哪兒臟了會隨手收拾一下。”
年輕人渴望回家當小孩,但可怕的是,父母真把他們當小孩了。
全職兒女沒辦法支配自己的時間,“但凡你想安排點自己的事,爸媽會說'你一閑人能有什么事?'你每天的日程安排,都要跟著爸媽走。”
“在家一起吃飯,就是例行思想教育時間,不管談話起點是國際局勢還是股市,落點都是要不要結婚或者考編。后來爸媽問我要不考個電工證,都不愿意那學個駕照也行呢?”
兩代人的生活習慣也完全不一樣,作息就很難調和。“晚上開著電腦學SQL,媽媽說電腦嗡嗡響,吵到她在隔壁睡覺了。在職場領導強制你加班,在家父母強制你不加班。”
以前年輕人覺得,職場被老板PUA,不如回家給爸媽干活,“但回家了才想起來,爸媽罵起我來才是真的毫不留情。”
“不想用家里的防脫洗發(fā)水,想買瓶滋潤點的,我媽直接開麥:你一天天也沒賺錢,你還挑上了?”
日子一長,有些年輕人發(fā)現,當全職兒女不僅職場煩惱一點沒少,還突然多了原生家庭的困擾。“小時候父母只是在我面前假裝恩愛,長大了兩口子也不避諱了,每天互說一堆壞話,還把我當成傳話筒和垃圾桶。”
親戚則是全職兒女的另一塊心病,“上來就三連問:為啥在家?有對象沒?工作咋整?說在家接私活人家也聽不懂,后來對外一律宣稱,我在做個體戶。”
一年后,
全職兒女開始自尋出路了
回家gap的年輕人,總會在某一刻意識到,全職兒女的生活并非長久之計,于是琢磨著“主動辭職”。
從杭州辭職回家的方媛,這一年最大的感受是,“家里已經不像小時候,什么都圍著我轉。現在更像是我闖入了父母的生活,有時候爸爸媽媽出去上班了,我在家里像個留守老人。”
社交圈也逐漸變窄了,“以為離職了就可以拓展自己的社交,結果別人都在工作,根本沒時間回你,久而久之也不想聯系別人了。”
全職兒女蛙蛙在家準備考研二戰(zhàn),“壓力最大的是看到鄰居家小我?guī)讱q的妹妹上岸了。有的發(fā)小當了公務員,有的同學在大城市混得風生水起,好像只有我人生停滯了。”
“每天睜眼開始投簡歷,投到中午吃飯睡覺,下午又開始投,然后感嘆為啥沒人回,再自閉一會天就黑了。”
最讓全職兒女扎心的是,但凡家里有親戚,或者父母生點什么病,就會立馬意識到,“現在手里的錢還不夠家人在ICU住一天的,這時候會覺得全職兒女像在玩過家家游戲,稍微有點現實壓力泡泡就破了。”
剛回家的時候,年輕人覺得全職兒女“只要給父母畫餅,做是電子寵物,就有生活費領”,后來逐漸醒悟,開始尋找出路。
有人嘗試在家里做數字游民,有人認真?zhèn)淇季谷徽娴纳习读耍腥藶榱饲舐氶_始學習,發(fā)現“現在有些網課含金量還挺高的,證書寫在簡歷里含金量也挺高的。”
全職兒女這一年,有人回家當小學生,有人回家當高中生,“如果想轉變人生賽道,全職兒女這段日子,完全可以是你人生的第二個高三。”
第一批全職兒女,
徹底崩潰了嗎?
年輕人當全職兒女這一年,雖然崩潰過很多次,但仔細回顧,發(fā)現生活也不全是在失去。
一些年輕人趁著休息的空檔調理精神,規(guī)律運動,“回家返廠維修一年,又可以健康工作好幾年。”
全職兒女蓓蓓表示自己經歷這一年,生活經驗已經next level了,“以前西瓜挑不到最甜的,菜也挑不到最新鮮的,這一年又跟爸媽學到了很多小妙招。”
大家普遍覺得自己物欲降低了,“平時不上班沒有什么買衣服、包包、化妝品的需求,情緒性消費也減少了很多。”
“而且開始對錢有概念了,50塊錢能給全家人做一頓飯,感覺1千塊錢生活費也可以在大城市過上吃肉喝湯的生活,把自己照顧得很好。”
很多重新回到家的年輕人覺得,全職兒女的生活是重新了解父母的一次機會。
“上大學之后對父母關心就少了,印象都定格在了高三那會,爸爸身體倍兒棒,媽媽特別堅強,但這次回來發(fā)現,父母身體已經沒有那么好了,也有很多脆弱的瞬間,只是以前在硬撐罷了。”
小圓回到無錫做全職兒女之后,最大的感受是,“放下了執(zhí)念,決定不再去干涉父母的想法了。”
“去年爸爸執(zhí)意要買一輛他很喜歡的車,我拼命勸阻他,說現金流很重要,不要把錢花在這種事情上。但他今年70了,就是很想滿足自己一個心愿。”
“后來我意識到,有些功課是父母的功課。房子是他們的房子,錢是他們的錢,在他的生活里,他就是有最大的話語權。其實我們跟父母終歸是不同時代下觀念不同的人,不理解就尊重這件事,對外人適用,對家人同樣適用。”
這也是很多全職兒女這一年的感受:“表面上是依賴家里的全職兒女,其實精神上反而更獨立了。”
ENDING:
讓全職兒女們驚訝的是,本來在家待了一年,以為再出來工作已經錯過了很多,“結果發(fā)現房價也降了,車價也降了。剛來大城市的時候總想著買房買車,因為沒錢才作罷,最后竟無形之間解套了。”
這也讓他們重新審視,當初做全職兒女的這個無奈之選?;蛟S在時間的催發(fā)下,這已然變成了另一種契機。“以前沒時間充實自己,也沒時間調整自己人生的方向,結果手動把社會時鐘掰一掰,竟切換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節(jié)奏。”
對全職兒女小圓而言,28歲在家做全職兒女最幸福的瞬間,是跟爸爸一起學陸沖板。
“爸爸陪著我去家附近的小廣場,那是我初中學騎自行車的地方,他扶著我,一直推著我的肩,告訴我'不會摔,就繼續(xù)往前這樣走就好了,我一直在你后面',像小時候一樣。”
爸爸也嘗試玩陸沖板。(圖/小圓)
“全職兒女這一年,當然有焦慮和自我懷疑,但這些和家人一起的經歷,或許可以拿來抵御痛苦。”
“想到這個,我就會告訴自己:全職兒女的這段日子沒有浪費,也不算失去什么,因為我也擁有過其他珍貴的回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