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AI入侵大學!已開始取代這類教師 近日,廣東省福田區(qū)AI公務員上崗的新聞引發(fā)廣泛關注,成為熱門話題。在AI技術的浪潮下,高校也掀起一場機器
原標題:AI“入侵”大學!已開始取代這類教師
近日,廣東省福田區(qū)AI公務員上崗的新聞引發(fā)廣泛關注,成為熱門話題。在AI技術的浪潮下,高校也掀起一場“機器換人”的變革。
從清華大學的AI助教到斯坦福大學的智能批改系統(tǒng)等,AI正取代教師部分職能,且在某些領域效率與精準度更高。
這種創(chuàng)新也讓高校不少教師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職業(yè)危機感——“飯碗不保”的陰影正悄然逼近。
AI教師來了,真人教師職業(yè)危機加劇
清華大學自2023年秋季學期啟動了“人工智能賦能教學”試點工作,打造AI助教系統(tǒng)。2024年初,該校以“千億參數(shù)多模態(tài)大模型GLM”為平臺與技術基座,研發(fā)出多個AI助教系統(tǒng),服務不同學科領域師生。AI助教系統(tǒng)可自動化批改作業(yè)、提供寫作反饋,將教師和助教從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使其能專注于與學生互動、解答問題和深入指導。
北京大學2024年初官宣了AI助教——“Brainiac Buddy”(簡稱BB)。據(jù)悉,早在2023年秋季學期,其便首次亮相于董彬教授的課堂。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計算機“101計劃”工作組秘書長郭耀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通過AI幫助學生學習數(shù)學、計算機編程等課程,AI助教很大程度上減輕我們對(人類)助教的需求。
香港科技大學的“AI講師”計劃更是深入。學校借助人工智能生成式工具,打造出10位來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民族與文化背景、從事各行各業(yè)的AI講師。為研究AI講師對學習動機、教學成效及學生成績等方面的影響,專業(yè)團隊會在每節(jié)課后收集學生反饋。
AI教師的誕生,是時代必然。AI教師來了,真人教師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麥可思2024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高校師生對生成式AI的應用普遍持積極態(tài)度,但也有顯著的焦慮情緒。
近半數(shù)(49%)的受訪高校教師擔心AI可能取代某些崗位,高于學生的39%。總體來看,超六成師生對生成式AI感到焦慮,其中14%感到非常焦慮。具體到教師群體,16%的受訪高校教師非常焦慮,而教輔人員的焦慮比例最高,達到19%,教學科研人員次之,為17%。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AI技術對教育行業(yè)的深遠影響,尤其是對教輔等重復性較強崗位的沖擊,同時也凸顯了教育工作者在技術變革中的職業(yè)安全感和技能升級的迫切需求。
“AI將取代真人教師的大部分職能”
AI已在全球高等教育領域掀起變革,逐步改變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模式。
英國著名教育家、白金漢大學(University of Buckingham)原副校長安東尼?塞爾登(Anthony Seldon)早在2017年就預言,人工智能將在未來十年內(nèi)(即到2027年)取代真人教師的大部分職能。他認為,AI技術可以通過個性化學習、自動化評估和即時反饋等方式,極大地提升教育效率,從而減少對人類教師的依賴。
這一預言是否會逐漸成為現(xiàn)實還有待考證,但目前全球多所大學已開始探索AI在教學中的應用,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佐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阿肖克·戈埃爾(Ashok Goel)教授是這一領域的先驅(qū)之一。2016年,他在其任教的課程中引入AI助教Jill Watson,作為第9位助教,用于處理課程的在線論壇中龐大的學生提問。Jill初期表現(xiàn)并不好,經(jīng)過優(yōu)化,回答準確率達97%,成功減輕了真人助教的負擔。有意思的是,戈埃爾教授在學期末才透露Jill的真實身份。
在2023年秋季學期,哈佛大學講師格雷戈里·凱斯廷(Gregory Kestin)和高級講師凱利·米勒(Kelly Miller)進行了一項有趣的隨機對照研究,比較了“真人導師主動式學習”與“AI導師”授課的效果。近200名新入學的本科生被隨機分為兩組,結果顯示,使用AI導師的學生在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上均優(yōu)于接受傳統(tǒng)授課的同學。
哈佛大學的格雷戈里·凱斯廷(Gregory Kestin)和凱利·米勒(Kelly Miller)在2023年秋季學期進行了一項隨機對照研究,比較了AI導師與傳統(tǒng)授課的效果。結果顯示,使用AI導師的學生在學習成績和效率上均優(yōu)于接受傳統(tǒng)授課的學生。凱斯廷強調(diào),AI在教育中的應用并不是為了取代傳統(tǒng)的師生互動,而是為教學增添一種新的方式。教師的角色依然重要,他們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和面對面交流,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
緊隨其后,莫爾豪斯學院(Morehouse College)在2024年秋季學期試點引入了5位AI助教,旨在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項目負責人穆希納·莫里斯(Muhsinah Morris)博士表示,未來三到五年內(nèi),每位教授都可能配備一名AI助教。這些AI助教經(jīng)過特定課程訓練,能夠使用視覺元素解釋復雜概念,并通過對話方式分解難題,既節(jié)省了教師時間,又吸引了傳統(tǒng)環(huán)境中可能羞于求助的學生。其虛擬形象還展現(xiàn)了教師的個性,堪稱真人教師的真正延伸。莫里斯指出,AI助教全天候支持將顯著減輕教師負擔。
圖:莫里斯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虛擬版本形象用以教學;圖片來源:穆希納·莫里斯
與此同時,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系統(tǒng)(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CSU)也在積極探索AI的應用。今年年初,該校官宣將與頂尖科技公司合作,利用AI的力量創(chuàng)建由AI賦能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該校通過新創(chuàng)建的AI Commons Hub平臺,免費為學生、教師和員工提供AI工具、培訓和認證。這一舉措旨在推動AI在教學、學習和研究中的廣泛應用,促成教學方法的變革。
盡管許多大學并未明確官宣削減真人教師數(shù)量,但AI的應用已悄然降低了對真人教師的需求,尤其是在作業(yè)批改、學生咨詢和課程管理等重復性任務方面。這一趨勢引發(fā)了人們對AI替代教師路徑的探討:AI可能先取代助教崗位,再逐步蠶食兼職教師,最終甚至覬覦專業(yè)教授。
AI的深入應用正在重塑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模式,對教師角色和職業(yè)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未來,AI與真人教師的協(xié)作可能將成為主流,AI負責標準化和重復性工作,而真人教師則專注于情感關懷、創(chuàng)新教學和復雜問題解決,共同推動教育向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方向發(fā)展。
講臺上的物種進化:AI重塑教師角色
人工智能正逐步重塑教育領域,其潛力不容忽視。
正如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埃里克·哈努謝克(Eric Hanushek)所言,“AI通過提供個性化學習體驗,可能降低對傳統(tǒng)教學角色的需求。”然而,AI并非完全取代人類教師,而是重新定義其角色。倫敦大學學院教授羅斯·盧金(Rose Luckin)指出,“AI不會取代教師,但會使用AI的教師將取代不會使用AI的教師”,這意味著教師需要掌握AI技術以保持競爭力。同時,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克里斯·德德(Chris Dede)強調(diào),“AI將接管教學中的許多常規(guī)任務,但人類教師在提供情感支持和解決復雜問題方面仍不可或缺。”
未來,AI與人類教師的協(xié)作將成為主流,AI負責標準化和重復性工作,而人類教師則專注于情感關懷、創(chuàng)新教學和復雜問題解決,共同推動教育向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方向發(fā)展。
視線轉回到國內(nèi)。
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教育部2018年8月發(fā)布《關于開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寧夏和北京外國語大學開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2021年9月,發(fā)布《關于實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北京大學等單位(見附件)實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工作。
2022年,教育部發(fā)布《教師數(shù)字素養(yǎng)》行業(yè)標準,明文要求教師了解常見數(shù)字技術的內(nèi)涵特征,及其解決問題的程序和方法。其中包括對人工智能的了解和應用。
在這場AI革命中,沒有旁觀席,只有兩條路:要么成為AI的馴化者,要么淪為優(yōu)化的分母。
當清華大學教室里GLM大模型的光標閃爍時,一些敏感的高校教師或許已經(jīng)聽見了自己職業(yè)壽命的倒計時聲。AI替代部分教師已不是未來預言,而是正在發(fā)生的現(xiàn)實。在這場教育革命中,唯一確定的是:講臺上“機器換人”的浪潮,以洶涌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