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職校生豈能成為免費勞動力 班主任說,那兒有網吧、健身房,每天的工作也很輕松,一個月還會給3000元工資。去了才發(fā)現,每天從早到晚組裝燈
原標題:職校生豈能成為免費勞動力
“班主任說,那兒有網吧、健身房,每天的工作也很輕松,一個月還會給3000元工資。去了才發(fā)現,每天從早到晚組裝燈泡,并沒有工資……”近日,說起自己的遭遇,西安技師學院的一年級學生,15歲的李丁認為學校欺騙了他們。據調查,該工作說是“社會實踐”,結果學生去了每天只組裝燈泡,還工作十幾個小時,一些同學不想干了,想回西安,遭到了拒絕。(光明網11.27)
類似安排學生去當廉價甚至免費勞動力事件并非個例。我們經常聽說有學校以“勤工儉學”、“頂崗實習”的名義安排學生去工廠工作,但何種說辭都難以掩蓋“壓寨學生價值”的本質。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部分學生甚至是未成年,就如此次事件中的受害者李丁,15歲的年紀每天的工作時間大大超出了正常范圍,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
是什么讓學校冒著違法的風險為工廠“提供童工”?工廠有沒有打通學校的重要“關節(jié)”?這些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清楚的是,多數學校在讓學生成為“免費勞動力”問題上有著“驚人”的相似:職校學生往往更注重培養(yǎng)動手實操能力的,讓學生盡早實際操作,有助于增強學生進入崗位的適應能力;此外,學校還存在著完成人才定制、保障就業(yè)等的任務,這也給了校方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為了完成任務才讓學生出去工作。與此同時,學生在這個問題上屬于弱勢群體,只能任人擺布。
目前來看,我國的職業(yè)教育體系尚存在一些缺陷,不過我們可以通過借鑒“他山之石”來進行彌補。以德國為例,德國職校對于學生的日常考核非常嚴格,對于學時、技術水平等都有明確的標準,不合格者將難以畢業(yè)。另外政府對于職校招生有大量的鼓勵措施,負責招聘技工的企業(yè)也可以獲得政府的優(yōu)惠政策,這也促進了德國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最后,德國人非常尊重技工這一行業(yè),國家把技工與本科生歸為一個等級,很多人的待遇薪酬甚至超過了辦公室白領,這讓技工感到非常自豪。
現階段職校的“實踐教學”缺乏標準與邊界。職校生真正需要的是能夠提高自身能力、獲得更多知識的實踐機會,這也應是校企合作的出發(fā)點。文:耿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