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專注啟蒙 啟發(fā)科學創(chuàng)意才是評判標準 誕生于一線教學實踐、材料易獲得,鄧小榮的科學小實驗也引起廣州一家教育公司的注意。后來,這家公司
原標題:專注啟蒙 啟發(fā)科學創(chuàng)意才是評判標準
誕生于一線教學實踐、材料易獲得,鄧小榮的科學小實驗也引起廣州一家教育公司的注意。后來,這家公司將系列產品實現(xiàn)了量產,變成標準化的教學套件盒子,一個盒子就是一個主題的實驗材料。如果投入教學,能節(jié)省老師課前的材料準備時間。
憑借在幼兒園20多年的教學經驗,鄧小榮比校外的教育產品公司更了解幼兒園的科學課。對各個學段的科學課開展什么、如何開展、目標是什么,他也有著自己的理解。
近年來,STEAM、創(chuàng)客教育等概念逐漸普及,幼兒階段的產品也逐漸被商家開發(fā)出來。鄧小榮也曾收到不少公司的產品,但他把大部分產品都拒絕了。
在他看來,幼兒階段的孩子在科學課主要是啟蒙。但啟蒙并不代表直接去用集成程度高、封裝完備的器材,“一定要自己動手把半成品或者純材料,變成一個科學小實驗或者科學小玩具。這個過程才重要。”鄧小榮說。
衡量動手結果的標準,是孩子們能否自己創(chuàng)造,表達創(chuàng)意。他回憶起幾年前大班一個孩子,自己動手改造了一個關于能量守恒的實驗。改造后,小物品的彈跳能力比老師做得還強。為此,鄧小榮把學生的實驗取名為“跳蚤”,并保留在課程當中,沿用至今。
讓鄧小榮印象深刻的“跳蚤”
持續(xù)開發(fā)產品設計課程,這和鄧小榮本身的學科背景和工作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2001年來啟雅幼兒園前,鄧小榮曾是廣東一所師范院校的物理老師。在幼兒園后,歷任園長也非常支持他的工作,鄧小榮擁有自己獨立的工作室,在實驗和課程上都有極大的自由。
對鄧小榮來說,唯一的遺憾是這套已經落地可復制的課程,憑借他個人的力量影響范圍有限。之所以和廣州的公司合作,他也是希望這些套件能降低一線幼師的上手難度,讓科學教育真正開展起在幼兒園開展起來。
給兒童從小埋下科學的種子
就算科學室已經成了許多幼兒園的標配,但幼兒園里的科學課卻很難真正開展起來。
據鄧小榮觀察,很多幼兒園都配有科學活動室,但并沒有科學教材。因此,這也導致老師不知道如何上好科學課,不同幼兒園的科學課也就參差不齊。
鄧小榮回憶起以前參訪過的幼兒園和小學,他表示不光是幼兒園,很多小學老師也不知道怎么上科學課,“很多小學喜歡做科學調查,這個形式可以培養(yǎng)科學思維。但項目很龐大,要老是帶著孩子外出,不太切合實際。”
科學課難開展的另一個痛點是師資跟不上。鄧小榮解釋稱,一方面是幼師隊伍整體的科學素養(yǎng)較低,另一方面則是師資培訓的缺失。“幼兒園里形體動作、音樂、蒙氏教育這樣的師資培訓很多,但科學課培訓幾乎沒有。”對此,鄧小榮表示很遺憾。
不過,他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許多幼兒園重育而不是教。有意在幼兒園上科學課的老師,往往不具備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以前珠海有幾所幼兒園的老師來我這學習,大多待個一天半天就會走,因為他們還要帶班,沒有時間。”鄧小榮說。
大環(huán)境下的幼兒科學教育發(fā)展仍然是緩慢而滯后的。不過,細小的改變也在發(fā)生著。
鄧小榮回憶起2015年在西安的一次教師培訓,當時他給當地幾所幼兒園的老師現(xiàn)場演示了20多個小實驗,老師們學會后,后續(xù)還專門開展了主題科技節(jié),“算是埋下了一個種子。”鄧小榮對此有些欣慰。
除了幼兒園,鄧小榮也希望小學和初中階段的科學課也能更常規(guī)的開展起來,特別是小學。“小學的語文和英語是文科,數學是抽象思維,關于理工科的學習小學一點都沒有。結果(理科)等到初中、高中一起壓下來,這很不科學。”鄧小榮說。
他希望科學素養(yǎng)能從小開始培養(yǎng),就像培養(yǎng)英語語感一樣,“小朋友小時候通過制作弓箭來了解力的作用,以后學胡克定律就是很簡單的事情。”鄧小榮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