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 體育是扭轉文弱流弊的關鍵 毋庸諱言,我國兒童青少年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有數據顯示:超重肥胖率呈快速上升趨勢;近視率居世界前列并且
原標題: 體育是扭轉“文弱”流弊的關鍵
毋庸諱言,我國兒童青少年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有數據顯示:超重肥胖率呈快速上升趨勢;近視率居世界前列并且低齡化趨勢明顯;脊柱側彎超國際患病率水平;上了多年體育課,很多學生卻沒有一項拿得出手的運動技能;體質測試,有的男生一個引體向上也拉不起來,不少學生對800米或1000米跑望而卻步……
問題的背后,是體育教學的虛浮和體育師資的流失。
“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一度是學校體育與教育脫節(jié)錯位的寫照。有關“體育老師生病”的段子,裝滿了許多學生的求學回憶。
據調查,2018年體育教師55萬人,約有20萬左右的缺口。隨著近些年校園足球等項目的推行,專項體育老師的匱乏,更成為學校體育發(fā)展的困擾。
少年強則中國強。把體育課還給孩子,讓體育回歸校園、回歸教學、回歸育人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呼喚。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衛(wèi)藝所所長吳鍵表示,體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扭轉學生身體形態(tài)、機能和素質持續(xù)下降趨勢、培育健全人格最有效的手段。為了健康中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建設,不能放任片面追求升學率現象蔓延,不能放任兒童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下降。“以優(yōu)秀體育文化為引領、讓體育成為兒童青少年精神追求的重要內容,乃是扭轉當下‘文弱’流弊的關鍵。”
資深足球節(jié)目評論員、北京市校園足球協會副會長張路認為,我國的體育教育長期偏于競技,而忽視了體育對人的思想、心理、智力等方面的育人功能。以足球為例,張路說:“校園足球承擔的主要任務,應該是讓廣大根本不可能成為職業(yè)球員的孩子也來參加足球活動,讓他們通過踢足球獲得健康的身體、快樂的精神、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開發(fā)他們的智力,包括時空判斷能力、快速分析的操作思維等。”
體教融合直指兒童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長和育人功能的回歸,同時,在體育人才培養(yǎng)方面也具有“破冰破壁”的里程碑式意義。
體育產業(yè)資深人士、芬蘭凱薩卡里奧(中國)CEO強煒認為,“體育人才的培養(yǎng)應該融合在整個教育體系當中,形成一個梯級的人才成長體系,并和市場化、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的體育打通成長通道,這樣才能保證在學校體系里培養(yǎng)出多樣化的人才,同時也能培養(yǎng)出專業(yè)的運動人才。”
“體育于私是一種業(yè)余愛好,事關身體健康、身心和諧、全面發(fā)展與人生幸福;體育于公是一種國家戰(zhàn)略,關乎中國夢的實現。”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張德勝表示,體育是強國建設的工具,體育凝聚民族精神,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人民幸福。深化體教融合,扎實開展學校體育教育,是實現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