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會溝通的家庭,到底有多賺?這5個方法讓你少吼10年,孩子更敢親近你 你怎么又不聽話了! 她的聲音比平時高了八度,連樓下的貓都嚇跑了。 孩
原標題:會溝通的家庭,到底有多賺?這5個方法讓你少吼10年,孩子更敢親近你
“你怎么又不聽話了!”
她的聲音比平時高了八度,連樓下的貓都嚇跑了。
孩子愣住,眼淚在眼眶打轉,不敢說話。三秒后,門“砰”地被關上,空氣里只剩下沉默和內(nèi)疚。
這就是我們太多家庭每天上演的日常小劇場:父母像個“失控的擴音器”,孩子像個“靜音的播放器”。最后,兩敗俱傷。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小時候最怕父母吼我們,長大后卻變成了那個“嗓門最大”的人。語言,是可以遺傳的。不止是口音,更是語氣、反應方式、表達習慣。
我們吼出去的話,最后會種在孩子心里,變成他們長大后吼別人的種子。
而真正“會溝通”的家庭,早就擺脫了這個“語言內(nèi)耗循環(huán)”。他們會賺什么?不是金錢,而是:
?? 更低的情緒成本:一家人不內(nèi)耗、不冷戰(zhàn)
?? 更高的親密指數(shù):孩子敢說心事,家長不再像“領導布置任務”
?? 更強的情緒自控力:孩子學會表達,也學會聽別人說完話
?? 更穩(wěn)定的家庭氛圍:家是可以喘氣、不是“爆炸場”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會溝通”?這5個方法,能讓你每年至少少吼上百次。
?? 方法一:用“我感受到了…”代替“你怎么老是…”
舉個例子:
別說:“你怎么又這么拖拉!”
試試說:“我有點著急了,因為你還沒穿衣服,我們快遲到了。”
心理學稱這為“我感受句型”(I-statement),可以讓表達情緒不帶攻擊性,讓對方不會“下意識防御”。
孩子聽到的是“媽媽在表達自己”,不是“媽媽在責備我”。
? 方法二:別立刻反駁,練習“暫?;匾粜g”
我們太習慣對孩子的每一句話立刻給出反應,但這往往是爭吵的導火索。
比如孩子說:“我不想上學了!”
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不行!你怎么能這么想?”
但如果你先暫停1秒,說:“你現(xiàn)在很不想上學啊,發(fā)生什么了?”
這個技巧叫“回音確認”,讓孩子感覺到“我被聽見”,情緒才會軟下來。
?? 方法三:每次只談“一件事”,別列出“舊賬大全”
一次溝通,只聚焦一件事,不帶過去,不翻舊賬。
比如孩子今天撒謊了,別一口氣甩出他三歲打破花瓶、五歲偷糖吃、七歲沒交作業(yè)的陳年往事。
那不叫溝通,那叫“審判”。
溝通的重點,是解決問題,不是打擊人。
?? 方法四:借用“第三者”說話,情緒更易入口
有時孩子不愿聽你說話,是因為“聽膩了”。
可以試試:
講個小故事讓他自己代入
用他喜歡的卡通人物“轉述你的話”
用“老師是怎么做的”當例子引導
這叫“間接式引導法”,比你直球喊話更容易被接受。
???????? 方法五:每周固定一次“家庭溝通時間”,哪怕只有15分鐘
我們太多家庭“只吵架時才說話”,卻很少“沒事也聊聊”。
設定一個固定的時間,比如每周日飯后,全家圍坐10分鐘:
孩子說一件高興或煩惱的事
爸媽說對孩子的一個肯定
一起說下周想改善的一個小習慣
這叫“正向連接儀式”,慢慢會讓孩子感受到——“在這個家里,說話是有意義的,不是為了被批評”。
語言的溫度,決定了家的溫度。
有時候,吼一吼很爽,但結果是你把溝通的大門一次次關上。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把“想說的事”藏在心里,再也不對你說出口。
而那些愿意聽、會說話的家庭,養(yǎng)出來的孩子,不是膽小怕事,也不是唯唯諾諾,而是:
敢說、會聽、能好好表達。
這,就是溝通的“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