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教育就是,別不停糾正你的孩子 我是當老師的,好為人師,習慣不停糾正別人的錯誤。 后來發(fā)現(xiàn),有很多大人也喜歡這樣: 3歲孩子系鞋帶,媽媽
原標題:教育就是,別不停糾正你的孩子
我是當老師的,好為人師,習慣不停糾正別人的錯誤。
后來發(fā)現(xiàn),有很多大人也喜歡這樣:
3歲孩子系鞋帶,媽媽邊看手機邊嘮叨:“蝴蝶結要繞兩圈”;
5歲孩子畫太陽,爸爸立刻糾正:“太陽應該是紅色的”;
7歲孩子講故事,爺爺打斷道:“這個成語用錯了”。
甚至有些大人自己也不知道,卻煞有介事地指導,
比如我在廣場上就聽見一位爺爺教孫子,這旱滑應該如何如何做,但我看不出他自己有這方面的經(jīng)驗。
我們總在說“為孩子好”,卻不知不覺成了扼殺生命力的“糾錯機器”。
一 過度糾正的三重傷害
越糾正越退縮
不停地糾正,極易讓孩子自信心受挫。
就拿孩子初次學系鞋帶來說,他們小手忙亂,系得慢且不整齊。
這時,如果我們立刻上前糾正,孩子內(nèi)心那股 “我能行” 的熱情瞬間就會被撲滅。
長此以往,他們每次行動前都會擔心犯錯被批,漸漸失去嘗試新事物的勇氣,不敢邁出探索的腳步。
越糾正越叛逆
不停地糾正還會讓孩子產(chǎn)生被過度控制的感覺,進而引發(fā)抵觸情緒。
當孩子興致勃勃地搭建積木城堡,滿心期待按照自己的創(chuàng)意構建夢幻世界,可家長卻在一旁不斷挑刺,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搭建。
孩子會覺得自己的想法被忽視,內(nèi)心對家長的指令產(chǎn)生反感,久而久之,親子關系也會變得緊張,溝通出現(xiàn)障礙。
越糾正越依賴
不停地糾正會嚴重抑制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和探索精神,導致他們養(yǎng)成依賴他人的習慣。
孩子畫畫時,本應自由發(fā)揮,用色彩和線條表達內(nèi)心想法,家長卻不斷糾正顏色不對、形狀不標準。
慢慢地,孩子不再敢大膽想象,遇到問題就等著別人給出答案,喪失了獨立思考和探索未知的能力。
二 智慧父母的"四要四不要"
那正確的教育方式該如何呢?
要當“安全網(wǎng)”,不要當“遙控器”
家長要學會克制自己,減少不必要的糾正,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空間。
孩子在花園玩耍,可能會把泥土弄得滿身都是,只要在安全范圍內(nèi),就讓他們盡情探索,這是他們親近自然、發(fā)揮想象力的寶貴機會。
要當“放大鏡”,不要當“修正帶”
在孩子做事情時,多發(fā)現(xiàn)優(yōu)點,多采用正面激勵和引導的方式。
孩子主動幫忙洗碗,即便洗得不夠干凈,先肯定他們的熱心,再耐心教他們正確方法。
如此,孩子下次會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家務。
要當“腳手架”,不要當“模具”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其實是可以提供幫助的,但要在適當?shù)臅r候,并且這種幫助只是指點方向,比如建議去查什么資料,推薦學習什么教程。
9歲小宇做火箭模型屢屢失敗,父親沒有代勞,而是遞上《十萬個為什么》。
三周后,孩子捧著歪扭的模型說:“我知道了尾翼要對稱才能平衡”。
好的教育不是復制正確答案,而是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當“觀眾席”,不要當“總導演”
要允許孩子在一定范圍內(nèi)犯錯,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成長。
這里還是引用雷夫的例子吧,雖然中西文化有差異,但也會受啟發(fā):
學生四人一組在做火箭,利用分發(fā)的維京型火箭、操作指南以及材料進行組裝。各組必須精確測量、規(guī)劃、組裝作業(yè)成品,才算完成任務。
其中一組雖然做得很認真,卻弄錯了飛彈部分的配置。來訪問的老師當中有幾個人頻頻朝那一組走去,為孩子們示范正確的組裝方法。
訪客(很小聲地說):雷夫,你都不知道啊,他們做錯了。
雷夫:我知道啊。
訪客:機翼都歪了。
雷夫:是啊,是歪了。
訪客:發(fā)射架粘得太靠近火箭頭了。
雷夫:確實如此。
訪客:可是你就眼睜睜地坐在這里?
雷夫:是啊。
訪客:他們的火箭會飛不起來呀!
雷夫:一開始會飛不起來……
訪客:可是……
雷夫:他們接下來就得找出火箭飛不起來的原因。他們得回到教室自己好好想想。我們的科學家們一天到晚在做的事情不就是這個?
面對孩子的失敗或者錯誤,大人可能會毫不思索地指出來,并理所當然地認為是自己的職責所在,而且越是負責的大人越會是這樣。
殊不知,失敗也是一種學習,錯誤也是一種成長。孩子的成長,我們只能讓他們自己經(jīng)歷,不能包辦。
真正的教育是守望而不是修剪,是點燃而不是灌輸。
當我們學會在適當?shù)臅r候“裝聾作啞”,孩子才能聽見內(nèi)心成長的聲音。
朋友們,老祖宗早已告訴我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讓我們適度放手,減少過度干預和糾正,用正確的方式助力孩子成長,讓孩子在自由的天空中綻放屬于自己的光芒,收獲成長的喜悅。
原標題: 父母不能經(jīng)常炫耀的7樣東西,你越得意,孩子越吃虧! 人到中年,成
原創(chuàng)觀點2025-04-01 19:30:37
原標題:楊東平:內(nèi)卷模式之下,農(nóng)村教育該往哪走? 農(nóng)村的教育使命,應該
原創(chuàng)觀點2025-04-01 19:21:10